全球環保運動的起源
許多民眾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近年來隨著島內人口的日益成長,周遭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差了。事實上,這不是臺灣獨有的問題,也是全球各地共同面臨的困境。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國家大量使用自然資源來進行機械生產,造成環境快速惡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但開發中國家人口呈倍數增加,各國又積極追求經濟發展,更把這種環境惡化的現象擴散到全球各個角落。
為滿足全球人口迅速增加的民生需求,人類把自然界億萬年來累積的許多自然資源,在最近幾百年之間消耗殆盡。今天,地球上眾多生物物種的滅絕、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以及地球溫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正是人類過去無止盡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環境破壞的惡果。
美國的卡爾森女士(Rachel Carso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點出化學品濫用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喚醒了各界人士的環保意識,開始要求政府採取改善行動,也促成了第一屆「地球日」(Earth Day)於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在美國舉行,這個日子被視為全球環保運動的轉捩點。
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
地球環境所以會被污染破壞,除了偶爾發生的自然天災與戰爭人禍等情況外,就以人類消費行動對於環境產生的經常性衝擊最大。消費行為是消費者購買與使用各種產品與服務的行為,由於這些產品或服務,在其原料開採、產品製造、消費者使用、廢棄處置等過程中,都可能產生各種對環境的衝擊,因此人類的消費行為,便成為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
為減少人類消費行為對於環境產生的破壞,大致有兩種管制方法。第一種是減少產品與服務在製造階段產生的環境污染破壞,例如美國政府在國內環保潮流推動下,於一九七○年底成立環保署,陸續頒布各項管制空氣、水體及廢棄物污染的環保法規。這些法規的作用,大多在管制製造工廠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例如要求工廠在排放污染物前,應該先進行排放管末端的處理,才能對外排放。工廠所使用的污染防制處理技術,則涵蓋物理、化學及生物等污防技術與科學知識。
第二種管制方式則是推動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基本理念是體認到人類無法避免衣食住行育樂等消費行為,因此尋求在消費行為中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以保護環境。具體的做法就是鼓勵消費者購買較為環保的產品(或稱綠色產品),例如省電燈泡、省水龍頭及再生紙等產品,使得消費者在使用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減少伴隨產生的發電污染、水資源耗用、廢棄物污染等環境破壞。這種藉著購買綠色產品來減少消費行為產生污染的作法,就是「綠色消費」行為。
全球環保標章制度的推出
為推動綠色消費行為,德國政府首先在一九七七年推出對環保產品進行標示的「藍天使」(Blue Angel)環保標章計畫,成為全球第一個環保標章計畫。
這個計畫的執行目標是希望給符合環保準則的產品一個明顯的標誌,讓消費者知道具有這個標誌的產品,便是較為環保的產品,因此值得購買。用這種做法來提高環保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僅可以鼓勵廠商增加生產綠色環保產品,也可以促成傳統廠商轉型生產綠色產品。
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政府推出「環境選擇」(Environmental Choice)環保標章計畫,隔年日本政府的「環境標誌」(Eco-Mark)計畫與北歐國家的「北歐天鵝」(Nordic Swan)計畫也分別推出。我國、韓國及歐盟的環保標章計畫,則在一九九二年相繼推出。
一九九四年代表全球環保標章組織的「全球環保標章網路組織」(Global Eco-labeling Network)正式成立,以環保標章計畫來推動綠色消費,至此已經成為全球的環保趨勢。目前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歐洲的 18 國、亞洲的中國、香港、日、韓、泰、菲及我國、大洋洲的紐澳等國,都有環保標章計畫。總計全球約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四十餘個執行組織在推展類似的環保標章制度。
我國的環保標章計畫
我國環保標章計畫的推出,是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導,在民國八十一年底完成立法。八十二年二月環保標章計畫開放第一階段申請使用的六項規格標準,並在同年六月產生第一批獲頒環保標章使用證書的產品,至此標章產品正式上市。到九十三年十二月底為止,該計畫已經公布 88 項商品規格標準,超過二千件產品獲准使用標章,使用標章枚數突破四十億枚,產品總值也超過六百二十億元。
我國環保標章的產品包括電器、衛生/清潔用品、建築/園藝用品、文具等項目,使用的環保準則以「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再利用」三項為主要訴求。其中以再生紙類產品的使用量最大,因為使用再生紙漿來取代原生紙漿,過去十年來已減少砍伐七百五十萬棵造紙用樹木。
政府綠色採購的推動
在一九七○至八○年代推動的綠色消費運動,主要對象是民間消費者,雖然獲得相當的成果,但是整體的環境改善效益依然不大,因為各國最大的消費團體,就是各國的各級政府機關,並未能積極投入。各國政府的公共採購數量,可以高達全國總購買量的 10 ~ 30%,因此如果能夠讓政府機關也進行綠色消費,其影響力會相當驚人。但是推動政府綠色採購的重要性,直到一九九二年的地球高峰會議之後,才獲得各國政府的認真考量。
在這方面,我國政府的努力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一九九八年五月,我國政府在公布施行的政府採購法第九十六條納入綠色採購規定。一年後並由環保署與公共工程委員會會銜公告「機關優先採購環境保護產品辦法」,是我國政府推動綠色採購的法律依據,也是全球第一個將綠色採購正式立法的國家。
依據我國政府的規定,環保產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產品是已經實施多年的環保標章產品;第二類產品是除環保標章產品以外,經環保署認定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污染或省能源條件的產品;第三類產品是可增加社會利益或減少社會成本的產品,目前是指節能標章產品。
民國九十年七月行政院頒布「機關綠色採購方案」,並訂定「機關綠色採購績效評核作業要點」,鼓勵各機關綠色採購目標達 50% 以上,促使各機關逐漸重視與執行綠色採購。目前各機關大多能符合規定,達成採購目標,因此行政院核定九十三年度的採購目標調整為 60%,且預估九十四年度將提高為 70%。
環保產品的認定準則
在各國推動綠色消費時,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認定產品是否為環保產品。例如布尿布可以重複使用,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卻會製造許多清洗廢水;紙尿布可以減少用水量,但是直接丟棄卻會占用掩埋場體積。因此究竟布尿布或是紙尿布才算是環保產品,有時會引起各界爭議。為解決這個爭議,就必須先決定環保產品的認定準則。
一般認定環保產品的準則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單一準則」,例如規定一樣產品只要符合省水、省電或使用回收材料等任何一種準則,就可以算是環保產品。因此省電燈泡算是省電類環保產品,而省水龍頭與紙尿布則算是省水類環保產品。
但是許多人認為採用單一準則來認定產品環保性並不公平,例如紙尿布雖然省水,卻會製造大量垃圾。因此應該採用多種並存的環保準則,來判斷產品是不是環保產品,這種方式稱為「多重準則」認定方式。例如規定某種產品應該同時具有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使用回收物質製造等多重環保特性時,才能被稱為環保產品。但是在眾多環保準則中,如何認定哪些準則較為重要?如何判斷各種相同功能產品中,哪一個產品較為環保?這時就必須運用一項新的管理科學工具,稱為「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生命周期評估技術
一項產品的整個消費過程包括許多不同的階段。以 100% 再生紙產品為例,第一個階段是原料取得階段,包括廢紙回收以取得再生紙原料,以及取得各項造紙用化學品。第二個階段是製造階段,由造紙廠把這些回收紙經過一些程序製造成再生紙。第三個階段是運輸銷售階段,由銷售廠商把出廠的再生紙運送至各存貨倉庫與零售商店,並在被消費者購買之後進入產品使用地點。第四個階段是使用階段,由消費者使用再生紙。第五個階段是廢棄處置階段,這時再生紙面臨進入掩埋場/焚化爐的命運,或是再度進入廢紙回收系統製成再生紙。
這五個不同的階段,稱為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進行生命周期評估的工作,就是分別計算在這五個階段中各項能源/資源使用與污染物排放的數量,估計這些污染排放對環境產生的衝擊,並對這些結果加以闡釋來找到改善的方法。
如果以同樣具有影印紙功能的兩種產品,例如廢紙製成的再生紙與原生紙漿製成的紙,進行生命周期評估研究,可能會獲得以下幾項結論:(1)原生紙產品的最大污染排放階段是製造紙漿的過程,再生紙則可能是在再製時需去除油墨而產生污染物,以及回收階段因需要車輛運輸而產生空氣污染。(2)使用再生紙可以減少砍伐原始森林或人工造林的環境負荷。(3)再生紙的使用數量與回收次數越高,減少的污染越多。類似這些生命周期評估的結論,可以用來決定選擇何種產品為環保產品,以及制定環保產品的規格標準時,應該納入哪些項目。
生命周期評估(LCA)工作的執行方式具有嚴謹的國際規範,但是 LCA 研究的結果,一般都不涉及經濟成本的計算。另一項環境管理工具,稱為「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ing)方法,就會把各個階段的經濟成本納入計算。
以省電燈泡為例,省電燈泡的原始售價可能是白熱燈泡的五倍,但是它的用電量卻僅有五分之一,壽命則可能長達十倍。因此我們知道同期間內省電燈泡用電量較少,電費較低,且省電燈泡較耐用,替換燈泡的成本也較低。所以雖然省電燈泡的初次購買價格較高,但是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來計算,省電燈泡整個生命周期的總成本還是較傳統燈泡為低。
進行 LCA 需要大量的污染排放數據和金錢與人力,即使歐美國家也無法經常負擔。因此過去這十多年來全球使用較多的環保性判斷方法,是一個基於生命周期原理的方法,稱為「生命周期考量法」(life cycle consideration)。這方法是邀請熟悉這項產品的人士,指出該產品各個階段污染較為嚴重的地方,並把應符合的規定列入環保準則中。如果一項產品能夠符合這些經過考量決定的準則,就可以稱為環保產品。目前我國與大多數國家的環保標章計畫在訂定環保產品的規格標準時,大致就是使用這種方法。
綠色消費的發展趨勢
過去各國所推動的綠色消費行動,不論是針對民間消費者或是政府機關,鼓勵使用的大致是以實質產品為主,例如省電產品與回收材料製造產品。但是這五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環保標章計畫體認到應該把推廣項目延伸到服務業並擴大產品項目,例如美國環保署的建築物能源之星標章計畫與加拿大的楓葉環保旅館標章計畫。
在實施建築物標章計畫時,不僅可以要求使用特定節能產品,並且可以整體考量建築物的管理方式,因此涵蓋面更為廣泛。在楓葉旅館標章計畫中,則針對整個旅館的運作,澈底檢討各個管理層面的環境表現。這時就需要運用到目前工業界廣為運用的 ISO 9000 品質管理系統、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與 ISO 18000 工安衛管理系統等管理科學與技術工具。
各國在擴展綠色產品/服務項目涵蓋範圍的同時,也不忘把這些項目與綠色政府採購相結合。例如由政府建築物率先取得綠色建築物標章,或是要求政府官員出差時,優先住宿取得環保旅館標章的旅館等。
環境管理科技的發展趨勢
由以上說明,可以發覺目前各國對於環境的管理工作,已經由以前針對製造廠商的污水、廢氣及廢棄物的污染防制工作,演進到透過綠色消費運動來增加綠色消費與鼓勵綠色產品廠商的方向。廠商為求在這趨勢中獲益,便需要改善產品設計與製程來製造環保產品。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需要運用到許多新的環境管理技術與工具,例如各種評估環境績效的生命周期評估、生命周期成本工具,以及廠商改善環境績效所需要的各種管理系統工具與技術等都是。這些技術工具的發展,都需要產業界、學術界與政府機關的共同參與發展。
由於我國政府對於推廣綠色消費工作不遺餘力,因此我們深信這些環境管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工作,在國內一定也能獲得相同的重視並取得同步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