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怎麼生小孩

恐龍怎麼生小孩恐龍到底怎麼生小孩,是一個老少咸宜的迷人問題。「生殖生物學」是古生物學家近年來最熱門的研究課題,從單一顆卵子到生命多樣性的繽紛多采,演化發育生物學(暱稱 Evo Devo)正掀起了演化論戰的第三次大革命,引申到爬行動物的恐龍如何交配、產卵、築巢、孵化、發育成長,古生物學家正抽絲剝繭試圖找尋答案。

Evo Devo 的嶄新革命

生命的壯闊,關鍵在於如何從單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上億細胞的動物軀體。一個世紀以來,想要打開胚胎的這個黑盒子,是生物學上的一盞聖杯!

一個半世紀以來,演化的連續劇碼像三幕劇式地一一展開。第一幕在 150 年前,經由達爾文╱華萊士的洞見,生命肇始於微,而持續地演化中的無窮的「形」最是美艷。第二幕於 1930 至 1940 年代,建構了當代綜合理論,結合了古生物學、遺傳學與系統分類學三個領域,誘發建構起一個非凡的整合演化理論。第三幕是最近 20 年的成就,演化生物學家們洞悉胚胎學與演化發育生物學的奧祕,在基因層級上提供了誘發動物的形與多樣性的祕辛。

生殖生物學揭密

恐龍屬於祖龍類群中的一個家族系譜,而祖龍類群分為兩大支系:即脛踝類群,包括鱷及其親戚,以及鳥頸類群,包括翼龍、恐龍與鳥類。恐龍與現生的爬行動物一樣,有著雌雄性別的差異,生殖的第一個步驟是交配行為。陸棲爬行動物的交配行為,一般而言是呈保守型的,通常雄體從後方騎駕到雌體身上,精子因而得以傳遞到雌性母體內。古生物學家根據暴龍骨盤與尾椎前方椎體差異構造,推論雄性具有插入器官以及提供陰莖活動的必要功能。

第二個層面,涉及到恐龍寶寶是如何生出來的?古生物學家認定所有恐龍可能都是卵生的,因為所有現生祖龍類群的鳥類與鱷類都產卵,同時目前已經發現不同類群恐龍的蛋化石。脊椎動物的演化,從水棲的魚類產下為數眾多的軟質卵,在水中孵化,到螈類奮力登陸,在水及空氣兩域之間優游,最終依然要回到水塘中產卵、孵化,這是諾曼地登陸的第一步,建立起先鋒式的灘頭堡。

接著,第一顆羊膜卵的演化創生,是陸棲脊椎動物演化關鍵性的大躍進。羊膜包裹的胚胎、卵黃、尿囊與鈣質的硬殼,像是縮影的汪洋,能讓動物從此切斷戀水的情節,全然登陸成功。這是石炭紀早期,大約三億五千萬年前的故事,也是我們所熟知的「爬行動物類群」,在中生代時期稱霸地球前的第一道曙光。

接下來就牽涉到恐龍複雜的親子照應行為,包括了孵化前的築巢、孵蛋行為,以及孵化後的餵食與護巢行為兩個部分。根據近半世紀以來,分別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蛋山」所發掘到慈母龍群的棲地,以及在蒙古戈壁的竊蛋龍群棲地,恐龍學家開始推論,在恐龍中某些支序的家族中,可能有複雜的育子護巢行為。而從現生鳥與鱷類的複雜親子照應行為,推論牠們具有共同的祖龍類祖先型,這種行為特徵顯然僅僅演化一次,因而中生代祖先型的恐龍也可能共享著這種獨特的行為模式。

演化與生態環境互動推移,各種多樣性的爬行動物因而衍生出各自巧妙的生殖策略,以適應棲境。像是我們熟知的魚龍家族,優游於汪洋海域,把胚胎幼子保留在體腔內,成了胎生的例證。筆者等在 2004 年發表於《自然》期刊的論文,是根據貴州龍的腹中胚胎幼子,推論所有重新下水的爬行動物,都可能趨同演化成為胎生的生殖策略。

胚胎與幼子的化石證據極為罕見,因為牠們脆弱纖細的骨骼通常難以保存。但是因緣際會,古生物學家竟幸運地挖掘到這種罕見的化石。像是 1994、1998 年在美國蒙大拿州先後發掘到的奔山龍與慈母龍的蛋中胚胎;1994 年在蒙古戈壁發掘到的竊蛋龍胚胎;1998 年在阿根廷發掘到的蜥腳類胚胎及皮膚化石;以及 2005 年,在非洲南部發掘到最早期巨椎龍的 10 公分胚胎化石,完整捲曲在一枚蛋中,真是令人驚艷!

取卵焉需殺雞

最近 10 年來,演化生物學領域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恐龍是鳥的直系祖先。簡單地說:雞就是鳥,鳥就是恐龍。這個概念可以回溯到一個半世紀前,一位了不起的博物學家赫胥利的思維。恐龍怎麼生小孩?要觀察腹中的卵,而取卵卻無需殺雞。

筆者的研究團隊在 2005 年的《科學》期刊中,發表了一篇有關竊蛋龍腹中雙卵的論文。根據發掘自江西紅城盆地的一塊紅色砂岩包裹的標本,經過精心修復,浮現出罕見的竊蛋龍骨盤椎體,聯接著部分的後肢腿骨以及部分的背椎與尾椎。最讓人興奮的是,在產道位置保存了一對長橢圓形的蛋。這是科學上首次發現恐龍腹中保存著完整的蛋!

這個證據所獲得的重要結論是:竊蛋龍類演化出成對輸卵管,就像祖先型的鱷類一樣,而每個輸卵管一次僅發育單一顆蛋,就像進階的鳥類一樣。這個原本是個失落的環節,把原始的鱷類與進階鳥類的生殖策略串聯起來。

竊蛋龍長橢圓形蛋是受制於封閉型的骨盤所致,鳥類則具有開放型骨盤,能產下單一顆近球形的蛋,這是在恐龍演化至鳥的過渡期中,對於生殖系統與策略上關鍵性的一步,強化了鳥源自於恐龍祖先系譜的假說。七千萬年前恐龍母親子宮內的一對有殼卵,誘發了恐龍到底怎麼生小孩的第一步。接著,蛋中傳奇揭開胚胎發育成長的序幕。

雞蛋裡挑骨頭

想要在雞蛋裡挑骨頭,傳神地描述了恐龍生殖古生物學家終其一生的企圖與耐性。1996 年 5 月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故事,刊載了一隻恐龍蛋中安詳熟睡的胚胎模型。這個「巨型長形蛋」是在中國河南西峽地區發掘到的一件罕見化石,初步鑑定是鐮刀龍類的胚胎幼體。在恐龍蛋中發掘胚胎幼體脆弱又纖細的骨骼,是力與美的極致。

2005 年 7 月號的《科學》期刊中,刊載了一件迄今最古老(距今約二億年前,侏羅紀早期)的蛋中胚胎化石,那是發掘自南非地區,屬於原蜥腳類的巨椎龍幼體化石。幾近完整保存,體長僅十餘公分的幼子捲曲在直徑六公分的蛋中,那是二億年前影像的定格,真是不可思議!

筆者的研究團隊從 2002 年開始,先後在江西與河南地區發掘到一系列的恐龍蛋化石,透過現代科技電腦斷層掃描的神奇透視,陸續探測到隱身在硬殼內的胚胎幼體骨骼。不同類型、大小、紋飾的恐龍蛋,只有在胚胎發現並修復研究後,才能確定它們到底是什麼恐龍生下的蛋,也才能進一步探究恐龍從生蛋、孵化、成長發育這一稱為「個體發育」的連續進程。

可能更讓人驚艷的是,在整窩的蛋巢中,發現到即將孵化完成,尚未破殼而出的胚胎幼子,靜靜沈睡在億萬年前的化石窩巢溫床中。雞蛋裡挑骨頭,是古生物學家吹毛求疵的個性與堅持。

竊蛋龍到底孵不孵蛋

恐龍生小孩這個有趣的議題,可以拿竊蛋龍的一個案例,來述說這個迷人的故事。回溯到 1922 年的 9 月,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第三次中亞探險之旅,在安德魯斯的領軍下,到達戈壁的火燄崖,闖進了一座七千萬年前的化石寶庫。第一窩恐龍蛋在隔年 7 月首度挖掘面世,多達 13 顆呈現輻射狀排列的長橢圓形蛋,上面壓著一件殘缺不全的恐龍骨骼化石,後肢的利爪暗示著這是一隻食肉類恐龍的殘骸。

由於戈壁埋藏著為數眾多的原角龍化石骨骼,古生物學家自然合理地推論,這窩蛋是原角龍的窩巢。而那一件殘骸呢?古生物學家奧斯博恩經過精心修復研究之後,推斷這隻沒有牙齒但具堅硬嘴喙未命名的恐龍,是在一次突襲原角龍窩巢時,不幸遭逢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而命喪巢穴之上,因而很傳神地命名為竊蛋龍,種屬的拉丁文原意是「鍾愛原角龍蛋的竊賊」。這是恐龍怎麼生小孩迷人的第一幕。

竊蛋龍這個支序家族,在最新支序分類系統上屬於獸足類的手盜龍一支。牠與鐮刀龍類、傷齒龍類以及暴龍類合起來都是現生鳥類群最親近的親戚,這意味著在系譜樹上,牠們或許共同享有著衍生的特徵,包括骨骼的構造、行為的模式與生理的特徵。果真是如此嗎?讓我們接著看第二幕。

從竊蛋龍命名定調後的70年間,牠始終是恐龍家族中惡名昭彰的竊賊。1993 年 7 月,另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再度遠征戈壁荒漠,在烏哈托格的小山丘,闖進了另一座化石寶庫。諾瑞爾博士發現第一顆原先鑑定為「原角龍」蛋的胚胎幼體化石,經過精心修復後,赫然發覺竟然是一隻竊蛋龍的胚胎,捲曲在長久以來被誤判為原角龍的蛋殼中。

緊接著幾天後,更驚人地發現一隻成體的竊蛋龍趴臥在一窩二十多顆蛋的窩巢中。這件罕見的化石標本成為 1995 年《自然》期刊的封面頭條故事。

諾瑞爾大膽下了結論:竊蛋龍不是偷蛋的竊賊,否定了 1923 年的推論;竊蛋龍一如現生鳥類會孵蛋。就這樣建構起一個嶄新的假說,澈底改變了我們對竊蛋龍傳統的觀點。

故事持續推演,1997 年後,在中國陸續發掘到長了羽毛的恐龍。包括竊蛋龍家族成員在內,這些恐龍以現生鳥類孵育的姿態,為窩巢中的蛋提供了必要的溫度,遮蔽了烈日的烘烤,擋住了強風暴雨的摧殘,以及保護免於掠食者的盜取。

根據戈壁的罕見標本與羽毛覆體概念的催化,克拉克與諾瑞爾在 2001 年進一步推斷竊蛋龍全身覆蓋著羽毛,伸展出碩長的前肢,正好遮住了整窩的蛋巢。竊蛋龍不但盡心地孵蛋,以羽毛絕緣保溫,並且這一群恐龍根本是「溫血」的爬行動物!孵化行為是恐龍演化至鳥類之前,先適應的一種「先成行為」特徵。這是竊蛋龍這一支序的恐龍生小孩迷人的第二幕。

竊蛋龍果真是辛苦產卵、築巢、孵蛋育子的慈祥母親嗎?根據戈壁的罕見化石與中國遼西的羽毛印記,串聯起來的這項假說顯然已經成為當今恐龍生殖學的主流定論,既溫馨又有趣。從 2004 年開始,筆者的研究團隊從中國河南的西峽地區與江西的贛州地區,分別發掘到 15 個以上的竊蛋龍窩蛋化石標本,經過精心的修復與量測分析,提出了全然不同的假說,挑戰著竊蛋龍孵蛋育子的觀點。

這項研究尚在進行中,初步的結論是根據三項證據、一個推論所引申出來的兩個假說。這三項證據是:所有窩蛋都呈現出精心排列,成對的卵依序以輻射狀、二至三層疊置、高角度向輻射層外側傾斜的方式,建築起窩巢;各層之間以厚薄不等的紅色細砂分隔;長橢圓形蛋的較鈍端朝向內側,較尖銳端朝向外側。

根據這些證據可推論產卵並且辛苦築巢的母親,在精心建構一個小土堆式的巢穴後,依序開始「有計畫」地產卵,每次成對排列。每完成一個層次後,就利用現成的細砂或者加上枝葉覆蓋其上,再接續產下第二、第三層次的成對排列卵,最後完全覆蓋形成一個微形的小溫室,讓白堊紀炙熱的陽光自然孵化。

進一步則可引申出兩個假說:恐龍的羽毛構造不必然是絕緣保暖的特徵,這意味著僅靠羽毛本身無法據以斷定爬行動物的恐龍是內溫型的;現生鳥類的孵蛋行為,包括持續翻轉巢內的蛋,以保均勻孵化,是一種「後成」的衍生特徵,在祖先型的恐龍家族中,或許還沒有演化出現。

科學的驚艷超越面相的表徵,是人類智能與感情的揉合。用左腦掌控的理性追尋,與右腦掌握的感性訴求,相互激盪出燦爛的火花,會不斷地製造出發現的喜悅(Eureka)。恐龍怎麼生小孩的持續探尋,就是最好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