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來了!紅螞蟻來了!快逃命呀!」
這種科幻小說中的戰爭場面正在臺灣一些鄉鎮上演著,地表的許多昆蟲、蚯蚓甚至是青蛙等正面臨紅螞蟻的攻擊。紅色入侵者在缺乏天敵及防治的情況下,宛如大軍壓境般地攻城掠地,所經過的地方讓本土的小生物飽受摧殘,連地下做窩穴居的老鼠也離窩出走,不敢再住下去。這些紅色入侵者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入侵者從何而來
我國已於 2002 年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員,由於國際貿易門戶大開,加上兩岸小三通,國外農產品輸入日益頻繁。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出國旅遊風氣日盛,國外疫病害蟲及其他外來種生物,經由貿易、運輸工具及旅客攜帶等各種不同途徑,入侵臺灣的機率也大增。就在這種有利的傳播蔓延條件下,殺手級的螞蟻——入侵紅火蟻悄悄地侵入了我們美麗的寶島。入侵紅火蟻的學名是 Solenopsis invicta,英文名是 Red imported fire ant,縮寫 RIFA,以下簡稱紅火蟻。
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國交界處巴拉那河流域的紅火蟻,大約在 20 世紀初經由船隻的載運偷偷地「移民」到美國。在過去 70 多年的時間內,由最早發現這不速之客的美國阿拉巴馬州摩比爾港,每年以 198 公里的速度藉自然或人為方式向外擴張,目前已蔓延遍布美國東南部1億公畝以上的土地。甚至在 20 世紀末,牠還成功越過原本不適其生存的美國中西部沙漠地區,而入侵到加州。目前美國本土已有十幾個州被其盤據,就連波多黎各也在 1975 ~ 1984 年淪陷了。
雖然美國其他未被入侵的州以及世界各國極力防範紅火蟻的入侵,但因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防堵紅火蟻向外擴散的策略終究百密一疏。於 2001 年紅火蟻成功地跨越太平洋,在澳洲與紐西蘭建立灘頭堡,使得這個原本只是美洲內部的危機,頓時轉變成全球的問題。
長久以來亞洲地區並不屬於這紅色帝國的勢力範圍,但在 2003 年 9、10 月間,發現牠已偷偷潛入臺灣。事件源起於桃園與嘉義地區,發現有民眾被螞蟻叮咬並引起嚴重過敏而送醫的特殊案例,再經過專家詳細比對鑑定後,才確定牠是紅火蟻。
知己知彼
紅火蟻是螞蟻家族的一員,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家蟻亞科、火家蟻族、火蟻屬。與一般的螞蟻一樣,紅火蟻有著嚴密的社會性組織、階級制度、共同育幼以及世代重疊的特性,並把巢內的個體做井然有序的分工。紅火蟻族群中有三種階級:蟻后、雄蟻及工蟻,蟻后與雄蟻的主要工作是繁殖後代,工蟻則總管巢中其他大小事務,如覓食、育幼、看護、防禦等。
在春天或夏初,蟻巢內會大量產生有翅的生殖型蟻后與雄蟻,牠們生活在蟻巢內直到周遭環境適合遷飛時,通常是在大雨後的晴朗日子,成群遷飛並進行交尾飛翔(婚飛)。一年當中任何適當的時間都可發生婚飛,在美國德州通常發生在 4 ~ 6 月。
完成交尾的蟻后落到地面就脫去翅,待尋覓到適當地點築一個小巢後,即產下第一批卵約 12 粒,於 7 ~ 10 天後卵就會孵化成工蟻幼蟲,此時,蟻后再產下第二批卵,約 100 粒,即暫不產卵,親自餵食照顧第一批及第二批卵,待其發育至成蟲後,餵食蟻后及育幼工作就轉移給這些成熟的工蟻,蟻后則專心產卵,成熟蟻巢其蟻后每日可產 1,500 ~ 5,000 粒卵。在環境適宜下幼蟲經過 6 ~ 10 天生長後會化蛹,而蛹羽化為成蟲需 9 ~ 15 天左右。工蟻成蟲的壽命只有 1 ~ 6 個月,但蟻后的壽命則長達五年以上。
紅火蟻的工蟻體型具連續性多態型變化,且依體型大小不同,完成發育的時間也有差異。由卵發育至成蟲所需時間,小型工蟻僅需 20 ~ 45 天,蟻后及雄蟻則需半年。
外出覓食是工蟻的工作之一,紅火蟻是雜食性昆蟲,但是偏好肉食,常獵捕小型節肢動物或無脊椎動物。同時牠們更是貪婪的入侵者,對於勢力範圍內的食物無不強取豪奪。當一塊休耕田遭其占領後,不僅蟋蟀、蚯蚓,甚至青蛙都會受攻擊,就連其他種類的本土螞蟻族群也會被消滅殆盡,因此稱牠是生態殺手毫不為過。
紅火蟻除了有螞蟻的基本特質外,更已進化出先進的組織及武器。多蟻后型的螞蟻族群結構在螞蟻的世界裡是常見的,在同一蟻巢中會有數隻到數十隻不等的蟻后共同生活在一起,且無明顯的領域性,繁衍成更高的蟻口密度。成熟的多蟻后蟻巢中的紅火蟻數量是單蟻后族群的數倍,約有 10 萬至 50 萬隻個體,每公頃土地上即可形成超過 1,000 個蟻巢。新生的蟻巢大多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形成,即部分蟻后與工蟻自原始蟻巢中分離到新地點建立新巢。
紅火蟻由最早以單蟻后族群為主的模式,轉變為同時有單蟻后和多蟻后的族群,直到最近臺灣所發現的紅火蟻族群已經都是較具優勢的多蟻后型。同時,在紅火蟻中的工蟻階級還具有兵蟻亞階級,大大提升了攻擊能力,再加上本身具有強壯的大顎,以及腹部末端可注射毒液的無倒鉤螫針,因此其攻擊力強大。另外,當蟻巢受到侵擾時,工蟻會千百隻同時一湧而出保護蟻巢並極具攻擊性,這也是紅火蟻的一大特質。
行群體生活的螞蟻,會築各種的蟻巢,地棲性的紅火蟻與本土螞蟻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牠會造土丘狀的蟻巢。約 4 ~ 9 個月,10 ~ 30 公分高、30 ~ 50 公分寬的新蟻巢就完成了,把它挖開,可看到內部是蜂窩狀的構造,在蟻巢的四周還會有很長的覓食蟻道。此外,紅火蟻會在蟻巢下方向下挖掘取水道,這些通道甚至會延伸至蟻巢外 30 公尺的地方。
難道這種紅色入侵者就所向無敵了嗎?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指出,低溫是限制紅火蟻往美國北方蔓延的重要環境限制因子,紅火蟻無法在年最低溫攝氏零下 17.8 度的地方繁衍。另外,限制紅火蟻向美國西岸拓展的環境限制因子,應該是德州西部乾燥環境的屏障。而在紅火蟻的原產地南美洲地區,也有一些紅火蟻剋星——一種寄生蚤蠅(Pseudacteon tricuspis)以及小芽苞真菌(Thelohania solenopsae)的存在,因而控制了當地的紅火蟻族群。只是,在其新侵入的地區,往往並無生生相剋的天敵,所以讓牠們可以更肆無忌憚地橫行霸道。
火蟻「針」厲害
紅火蟻可怕的地方不只是對生態環境甚至農業造成衝擊,而這些潛在的威脅都不如對人類直接威脅來得令人擔憂,到底紅火蟻有什麼樣的本事讓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得對牠敬畏三分呢?那是因為如果不小心誤踩到蟻巢,就成了紅火蟻眼中的入侵者,遭受紅火蟻群的又咬又叮,一旦引起過敏,輕者就醫,重者可是會影響到生命安全呢!
紅火蟻學名中的「invicta」字是無敵的、無法征服的意思。蟻如其名,就是描述被其叮咬後會有如遭火灼傷般的疼痛感,之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小水皰。紅火蟻進行攻擊時,會先以大顎緊咬著皮膚,再利用其尾端螫針連續刺 7 ~ 8 次,把毒囊中的大量毒液注入。毒液中含有高濃度的毒性物質,會立即引發劇烈的灼熱感,這種灼熱與癢的感覺會持續一小時以上,約四小時後在被螫處會形成白色膿皰,若這膿皰被抓破,極易引起細菌性的二次感染,嚴重者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體質敏感的人若被紅火蟻叮咬,因會對火蟻毒液中 5% 的水溶性毒蛋白產生過敏性的休克反應,如果不及時診治,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死亡。根據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在 1998 年所做的調查,當年該州約有 33,000 人因被紅火蟻叮咬而需要就醫,其中有 15% 會產生局部嚴重的過敏反應,1 ~ 2% 會產生嚴重系統性過敏反應而造成過敏性休克,當年更有2件受紅火蟻叮咬而致死的案例。
紅火蟻除了會取食作物種子、果實、嫩莖與根系等,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收成外,也會大量獵食領域範圍內的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甚至會攻擊蛙類等初生的小型脊椎動物,並且與本地種的螞蟻產生棲地競爭,使得棲息地內的生物多樣性銳減,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若放牧的禽畜不小心踐踏到蟻巢,也會因被大量紅火蟻叮咬,造成幼畜禽死亡或產乳、產肉量降低,影響範圍涵蓋畜產業、酪農業、家禽養殖業及養蜂產業等。據估計,紅火蟻在美國南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 50 億美元以上,直接造成農業的損失也有七億五千萬美元以上。
紅火蟻也常常在公共設施與居家附近電器設備中築巢,如電表、變電箱、電話總機箱、交通號誌機箱、電纜線箱、機場跑道燈箱等,造成電線短路或設施故障。其實並非紅火蟻故意去破壞電線,而是當紅火蟻的工蟻為了整修巢室而咬破電線的絕緣橡膠時,因觸電被電死後放出的警戒氣味,使得其他同伴以為有入侵者而前仆後繼地衝向被咬破的電線,因此造成電線的短路。美國每年因紅火蟻造成的電器設施損失達數千萬美元。
據美國德州州政府於 2001 年的統計,因紅火蟻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高達12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農業、都會區、住宅區、學校、公共設施、醫療、產業設施、機場、園藝場、墓地、高爾夫球場、電器與電訊設備等。
與紅色入侵者的戰爭
人類與紅火蟻的戰爭,在紅火蟻入侵美國南方後揭開序幕,數十年來的征戰,人蟻之間在戰略上不斷推陳出新。
最早對付紅火蟻的方法是用化學藥劑,早期在美國利用和 DDT 一樣含有機氯的長效性化學藥劑,像是地特靈(Dieldrin)和飛佈達(Heptachlor)來防治牠,以為這樣就可以把紅火蟻一網打盡。但沒想到不僅紅火蟻的蟻巢不減反增,許多農民所飼養的禽畜,反而因為施藥不當而死亡,野生動物也因此銳減,並在死亡的動物體內,發現 90% 都含有這兩種藥劑殘留。
仔細分析原因,原來是擒賊未先擒王,致命藥劑只殺死了在巢外工作的覓食工蟻,巢內的蟻后以及其他同伴早就逃之夭夭另尋地點開始築巢,蟻后也再度大量繁殖後代東山再起。此外,研究發現大約 70% 以上的殺蟲劑並不適合做為殺紅火蟻的藥劑,選錯了藥劑,反而會使紅火蟻產生忌避作用,使殘存的紅火蟻跑到更遠的地方另起爐灶。同時在藥劑使用的篩選下,使得美國的紅火蟻不像原產地都是單蟻后的蟻巢,而是大多變成多蟻后的蟻巢。
了解原因後,目前紅火蟻防治已經改採兩階段的藥劑處理法,即先撒布餌劑誘殺,再用藥劑處理危險性個別蟻巢。由於紅火蟻成蟻無法攝取固態食物,所以先讓外出覓食的工蟻把撒在巢外的緩效性毒餌誤認為食物帶回巢內,並放入第四齡幼蟲口中的袋狀構造中,藉由幼蟲分泌的消化液轉化成液態食物。
在照料過程中,看護的工蟻會以觸角撫弄幼蟲,刺激其反芻後把幼蟲口中的液態食物攝入,同樣地,看護的工蟻也會受其他火蟻刺激而產生液態食物供其食用,藉由分食作用逐漸傳遞毒餌,使整個蟻群中毒。施用餌劑 7 ~ 10 天後,再把觸殺性藥劑直接施於蟻巢內,便可把紅火蟻一舉殲滅。當然也可單獨採取持續使用餌劑防治的方法,澳洲對七萬多公頃的土地進行了三年的餌劑防治,據調查已經消滅了 99% 的火蟻。
或許有人會想,臺灣常有水災,淹水過後火蟻應該就會減少了吧!但是,紅火蟻可團結呢!當遇到大水來襲時,工蟻們會把蟻后及幼蟲團團圍住,形成蟻筏,順著水流四處漂流,直到遇到乾燥適宜的地點為止。紅火蟻體表上有很多的微小剛毛,有助於牠們靠水的表面張力浮在水面上。其實用水並非就淹不死牠們,若把整個紅火蟻蟻巢挖起放入加有少量清潔劑的水中,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後牠們就浮不起來了。這種防治紅火蟻的方法適合用在小型蟻巢上,但處理時必須注意要浸泡 24 小時以上,直到紅火蟻全被淹死為止。
紅火蟻出現後,經由媒體的報導,有許多民眾及專家學者提供各式各樣的祕方,學術及研究機構也日以繼夜地鑽研各種有效的滅蟻方法,像是用沸水、清潔劑、各種特殊藥草複方或是用液態氮灌注等,都不失為好方法。方法的研發固然重要,快速撲滅更是當前首要任務,但絕對不能草率行動,造成像瑞秋‧卡森在《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中所提到的,1957 年美國因撲殺火蟻缺乏整體性評估所付出生態上的慘痛代價。
相信只要審慎評估各種方法,找出適合臺灣本土的防治方法,在經濟環境各方面許可下,適時適地配合正確方法的使用,不僅能減低藥劑對環境的污染及生態的衝擊,同時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滅蟻成效。
人蟻大戰何時休
這種原本不起眼的外來螞蟻,為什麼會讓人們談蟻色變呢?從研究紅火蟻侵入美國後的生態學中發現,新入侵地區的紅火蟻蟻巢大小與密度都遠高於原產地,這是因為在被入侵地區的生態環境中,並沒有足以發揮制衡效果的天敵來加以抑制,而造成牠獨大的局面。這是外來物種入侵後的共同特色,也是外來物種入侵後掀起風暴的主因。
據調查目前臺灣的外來入侵物種已有一百多種植物及 125 種動物,其中光是外來的農業害蟲就有 32 種,例如松材線蟲、水稻水象鼻蟲及非洲菊斑潛蠅等,現在又多了被列名為全世界百大惡性入侵種生物的頭號通緝犯——紅火蟻。有別於其他入侵生物,紅火蟻不僅為害農業及生態環境,牠還會影響到人及動物的健康,也會造成公共安全上的問題,其影響實在非常深遠。
目前臺灣僅有少數縣市受到波及,為有效根除這種危險的紅色入侵者,避免成為臺灣人的惡夢,實有賴中央及縣市政府相關部門以防災的心情通力合作,努力爭取經費及積極推動撲滅工作。自發現紅火蟻入侵的過去一年多來,中央及地方已成立防治會報、工作小組及紅火蟻防治中心,且積極推動三年緊急防治計畫,這種行動力與防治的決心殊值肯定。
但防治紅火蟻並非只是政府的工作,而是全民的責任,唯有國人共同正視問題所在,結合全民的力量,建立正確防治及防範的觀念,我們才可在這場人蟻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非坐「蟻」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