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疾病
所謂細菌性疾病,簡單地說就是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學家把細菌區分為自營菌及異營菌兩種。自營菌包括光合自營菌及化學自營菌兩大類,光合自營菌是利用太陽光當能量來源,吸收環境中的碳、氮、磷及其他微量元素,合成身體中的成分,不需要利用環境或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是平常就已經大量存在於環境中的常態菌。化學自營菌如硫桿菌屬,絕大多數都能進行硝化作用,合成有機物質。一般而言,自營性的細菌是初級生產者,卻不是致病菌。
異營菌需要吸收、利用環境中或生物體中的有機物,並轉換成自己身體的成分,這一類型的細菌大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具有消耗水中污染物質及淨化水質的能力,病原菌大都屬於這一類型的微生物。水產養殖池如養蝦池、養鰻池、或其他經濟魚蝦類養殖池,都可以利用生態菌去除池中大量堆積的有機物,以防止池塘老化,維持養殖池水質及藻類的優良化等。此外,有益生態菌會跟致病性細菌競爭有限的營養物質及空間,直接或間接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藉以降低病害發生率。
魚蝦等水產生物生活在水生環境中,水生環境十分複雜,影響因素很多。池塘水域環境優良時,環境中的藻類、微小動物、微生物等相對形成穩定的生態平衡,但如水域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會造成環境及水質惡化,直接或間接導致水中溶氧量嚴重減少,使池塘中微生物相失衡,並引起種種不良反應。
當寄生性微小動物大量增殖時,會寄生在魚類體表或鰓部,引發魚類寄生蟲病。如致病性細菌突然大量增殖,並侵入魚蝦的組織器官,則會造成魚蝦類嚴重的細菌性疾病。其他如病毒性疾病及黴菌性疾病,都是因為病原大量侵入體內,在體內繁殖並破壞組織器官所導致。
細菌性疾病的類別
基本上細菌可以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兩種(革蘭氏是一種染色方法,革蘭氏陽性菌是因為細菌外圍具有一層厚重的細胞壁?聚醣,染色後細菌呈現藍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因細菌外圍主要成分是脂多醣,染色後細菌呈現紅色),根據菌體形狀又可區分為球菌和桿菌兩種,所以細菌主要包括革蘭氏陽性球菌、革蘭氏陽性桿菌、革蘭氏陰性球菌及革蘭氏陰性桿菌四大類。
魚蝦類主要的細菌性傳染疾病的致病原因中,以革蘭氏陰性桿菌類為主,這類細菌具有內毒素及外毒素,嚴重罹病的池中會發生大量死亡,所以應特別注意。在臺灣地區,養殖魚蝦類的細菌性病害,由革蘭氏陽性球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症及鏈球菌感染症,由革蘭氏陽性桿菌引起的疾病,則以糞土分枝桿菌感染症為首。
本文中敘述的病害,屬於革蘭氏陽性球菌的,以葡萄球菌感染症為代表,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的,則以弧菌屬細菌為代表。
葡萄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球菌,對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鹽度的適應範圍是 0 ~ 15%,溫度的適應範圍是攝氏 10 ~ 45 度。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地球上,可以找到的地方包括土壤、岩石、地表、淡水、海水、植物外表(樹皮及樹葉)、動物毛髮、生物體軀外表等。致病性葡萄球菌會侵害水產動物,導致水產動物生病。以吳郭魚為例,牠可以養殖在淡水水域、半淡鹹水域或海水水域中,但無論養殖在那一種水域中,都可能遭受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並且曾發生嚴重的病害和大量死亡的病例。
弧菌廣泛地存在於水域中,不論淡水魚蝦類或海水魚蝦類都有可能遭受攻擊,魚蝦類罹患此病可能出現嚴重病害。歷年來臺灣地區水產養殖業發生過的重要弧菌病,有鰻魚弧菌病、虱目魚紅斑病、以及近幾年來導致草蝦大量死亡的弧菌病等。
弧菌的分布範圍很廣,生態上則依不同種類的弧菌而有不同的環境適應性,大多數的弧菌都需要鹽分,所以生存在海水及半淡鹹水區域的種類較多,因此海水養殖魚蝦類及半淡鹹水養殖魚蝦類等較易遭受感染。每年弧菌病的疫情包含兩次病害流行期,分別在三~五月及八~十月。
魚類寄生蟲病
水域中微小動物或動物性浮游生物,是正常生態系統中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生態地位上同時扮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也是穩定水質及水相平衡不可缺少的一環。
此外,這一類型的生物與其他生物間有特殊的相互關係,包括寄生和共生,鐘形蟲即是共生蟲,常見於蝦類或蟹類的甲殼外表。寄生又可區分為終生寄生和只在生活史的某一階段屬於寄生性生物,大部分魚類常見的寄生蟲都屬於終生寄生。至於田貝幼小時生有一對鉗狀前肢,可以寄生在其他魚類身上,此一階段屬於寄生性,變態完成後,鉗狀前肢消失,這時牠以濾食方式取得食物,即變成濾食性。
寄生蟲的寄生方式,可區分為內部寄生蟲及外部寄生蟲二大類。一般所謂的魚類寄生蟲主要是外部寄生蟲,外部寄生蟲有傳染性快及容易蔓延等特性,被侵害的部位會發生潰爛並引發其他病原入侵造成二次性感染,嚴重感染病例會發生大量死亡。內部寄生蟲主要寄生在體內組織器官中,如絛蟲、肝吸蟲、鰾線蟲及土壤線蟲等,內部寄生蟲較少發生因嚴重感染而導致大量死亡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