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病因追追追

腎衰竭病因追追追

長庚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楊智偉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約有 5 ~ 10% 鉤端螺旋體感染者,會因為多重器官病變和急性腎衰竭而在數日內死亡,但若及早施予青黴素治療,仍可恢復健康。

臺灣是全球慢性腎臟病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為了解引發腎臟病的共通機轉,楊教授與前臺灣大學獸醫研究所潘銘正教授合作研究發現,引起鉤端螺旋體急慢性腎小管間質腎炎的起始者,是鉤端螺旋體的外套膜蛋白。此外,他們還發現鉤端螺旋體感染是啟動腎臟纖維化的原因之一。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腎臟醫學會 2007 年 8 月分的《國際腎臟醫學會雜誌》(Kidney International)上。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經由動物傳染的人畜共通疾病,受到鉤端螺旋體感染的動物,有的死亡,有的不致死亡。這種病菌會留在未死亡動物的腎臟裡使牠變成帶原者,並隨尿液排到戶外污染環境,然後再傳給人。受感染的人約有 80% 的症狀就像感冒一樣,輕微的會自動康復,但是仍有 5 ~ 10% 感染者會因為多重器官病變和急性腎衰竭而在 2 ~ 7 天內死亡。大體而言,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原因中有 40% 是因為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其他原因包括老化、慢性疾病、藥物、環境毒素、腎臟感染等。

20 多年前的臺灣,由於診斷工具的不足,受到鉤端螺旋體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腎衰竭,常是一個被忽略的致病原因。直到 1996 年,一位病人出現發燒、黃疸、急性腎衰竭等現象,雖經洗腎、全身免疫檢查、病毒檢查等努力依然找不出原因,約 7 天後這個病人就因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然而楊教授的團隊並未因此而停止研究,最後發現這位病人是受鉤端螺旋體感染。過沒多久,另一位同樣症狀的病人被送到醫院,經施予青黴素治療後就快速痊癒。

基於這類臨床經驗與一系列的研究,楊教授發表了一個重要概念:若是發燒、黃疸及急性腎衰竭 3 種症狀同時發生,就要想到這個疾病,若能快速用藥,給予診斷,病人大多可以痊癒。

鉤端螺旋體的外觀呈螺旋狀,兩端像鉤子,裡面有內鞭毛,遇到傷口時會快速鑽到器官裡面造成感染,而其最喜歡逗留的地方就是哺乳類動物的腎臟。

在這研究中,楊教授有兩個重要發現。其一是鉤端螺旋體的外套膜蛋白與先天性免疫類鐸接受體,是傳遞病原體訊息的媒介接受體,因此而產生的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炎是導致急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鉤端螺旋體感染腎臟病後會啟動腎臟纖維化的機轉。這個發現代表的重要意義是:感染性的腎臟病及病原菌,有可能直接引起慢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