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龍任務--從地球科學追尋龍的起源

追龍任務--從地球科學追尋龍的起源

追尋龍的起源不是現在才開始的,20 世紀許多研究者從人文觀點出發,已經產生各樣學說。倘若要從自然科學角度追尋龍的起源,首先要把心路思維拉到很久遠以前,那個屬於文化剛啟蒙的時代。但是早在 3 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已經不知道龍的起源是什麼了。直到 20 世紀以後,西方科學方法導入中國人的思考體系中,才有人開始認真地問:「龍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我從地球科學角度追尋龍的過程,可用現代人追尋「燭龍」的思維模式做為參考。

北方幽冥之國有天上燭龍

東周(西元前 770 年~西元前 256 年)前後不知道哪些人寫了一部奇書《山海經》,裡面記載著千奇百怪的怪人、怪事、怪獸 …… 內容好像以訛傳訛,但也似乎有些道理,不像隨便說的。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西域某山上有一種鳥,羽毛青色,喙紅色,看起來像鴞(音厄,貓頭鷹一類),能說人語,名字是鸚鵡。對於沒有見過鸚鵡說話的人,這段記載有可能被叱為胡說八道。《山海經‧大荒北經》提到的「燭龍」情況頗為類似。

《大荒北經》記載,赤水(中國北方的一條河流)北邊有章尾山(現今山西北邊的陰山),有神,人面,蛇身,紅色,身長千里,眼睛閉的時候是晚上,眼睛開的時候是白天,它不吃食物、不睡覺、不呼吸,名字是燭龍。由此可知,燭龍出現的地方,白天夜晚不是由太陽造成,而是由燭龍決定。

戰國時代(西元前 475 年~西元前 221 年)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了 170 多個古傳說中的有趣問題,其中一個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燭龍怎麼去照呢?羲和(主日、月的神)都沒有去照,怎麼會發光呢?其後王逸為這一點做了注解,北方有一個沒有太陽的國度,那個地方有燭龍銜燭去照。

既然《大荒北經》和王逸的注解中都提到北方國度,那麼,當時的人認識的北方是哪裡呢?戰國古籍《淮南子‧地形訓》記載:「中國九州之正北泲州曰成土;其外北方曰大冥、曰寒澤;其外北方曰積冰、曰委羽(高注:委羽在北極之陰,不見日);其外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又:「北方有不釋之冰,幽晦不明,天之所閉也,寒冰之所積也,蟄蟲之所伏也。」

我們知道,超過北極圈的北緯 66 度半再往北的地方沒有所謂的晝夜,冬季裡半年是晚上,那地方應該就是古人口中的「幽冥無日之國」。現在世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已經認定,這個蛇身、紅色、身長千里的「燭龍」就是「極光」。對於見到極光又不知道極光是什麼的古人來說,他們用一種神化的說法來描述這個現象應該是很自然的事。

燭龍的例子提供我們一個教訓和思考方向:古人記下了他們受到震撼卻不了解的東西,直到 20 世紀科學進步以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古人到底在說什麼。

磁場磁極點 緩慢漂移

然而極光又是什麼呢?太陽會發光、發熱,同時發射出太陽風。太陽風是許多帶電粒子,這些粒子經由地球磁場引導,從高緯度的北極圈、南極圈附近進入地球高層大氣層。進入以後,帶電粒子因為撞擊到大氣層裡的空氣而發光,這些亮光就是極光,如果有人正好站在底下抬頭望天空就可看到。有趣的是:磁極點的北極和地球自轉的北極並不重合,地球磁場的磁極點長期都在南極、北極附近大約一、二千公里的範圍內,繞來繞去地漂移著。

現在的北方磁極點比較偏向西半球,因此不必跑到特別北方,在加拿大、阿拉斯加南部就能看到極光。可是如果現在要在亞洲看北極光,就必須跑到很北邊。這麼說來,中國古人怎能看到北極光,還把它記載下來呢?這應該代表兩層意義,一是當時中原人和北邊人有往來和交通。另一是,因為磁極點的漂移,有可能 3、4 千年前北方磁極點在亞洲這一側。

實際說來也真是這樣,現在的北方磁極點若依勢再繼續漂移,可能幾十年後就要越過北極移向西伯利亞。我猜測,很可能遠古時期就是如此,早期中原人只要更靠近北方一些,就有機會看到極光。因此我做了一個小結論:燭龍走了,到美國去了,但還是會回來的。

龍的來源是什麼眾說紛紜

而在追尋「正牌」龍的起源過程中,得先把現代龍的形象暫時拋棄,因為現在看到的龍的形象都是近世紀以來的演變圖像。

讓我們先從名字中有「龍」的資料開始推敲,首先把不是龍的部分先剔除掉。例如真實的恐龍絕不是中國人的龍。恐龍的英文是 dinosaur,是由 2 個希臘字 dinos(恐怖)與 sauros(蜥蜴)拼合而成。西方龍稱為 dragon,這是希臘字「巨蛇」的意思,牠的形象是有大翅膀在天上飛、長尾巴、嘴巴會噴火的大惡獸,與中國龍似乎沒什麼關係。弔詭的是,漢朝古墓磚畫上的某一種龍,竟與西方龍極為相似,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題目。

另在中國龍方面,1987 年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一個 6 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墓,墓中有貝殼堆砌成的 2 個圖像(稱為蚌塑),一個是老虎,一個被考古學家稱為華夏第一龍。在我看來,後者完全像鱷魚。附近又有另一個古墓,裡面也有 2 個蚌塑圖像,考古學家說是一隻老虎與一個人騎著龍。以我的感覺,那人騎的像是一匹馬。不太了解這些圖像為何被考古學家認定是龍?

從人文觀點研究龍的起源已出現許多學說。有一個說法認為,龍是蛇的神化與放大。又有一個說法認為,龍的原形是鱷。目前世界上有 20 多種鱷,但可歸納為 2 大類:crocodile 的嘴比較長;alligator 的頭比較短、圓,可是在現代中文中全都稱為鱷。其中 alligator 又再分成 2 種:一種現在仍生活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沼澤區;另一種生活在中國,原名鼉(音駝),現在幾乎快要絕跡了(今名「揚子鱷 」是外國人取的)。然而,無論是蛇或鱷,都是匐伏爬行於地面的動物,怎麼也不像能通天的神物,龍。

另一個理論認為,龍是由多種動物集合而成,而非某一種動物,並認為上古時代各族有自己的圖騰,等到族與族兼併以後就綜合出龍的圖騰。這個理論稱為圖騰學說。例如,東漢時有龍的「九似」描述:角似鹿,頭似鼉(駝),眼似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可是上古時的中國各族並沒有很明顯的圖騰觀念,如果圖騰是很重要很神聖的象徵,為何中國文字中沒有字來形容呢?中文的圖騰是翻譯字,是從北美印地安人的名詞 totem 翻譯過來的。

除極光(其實就是燭龍)外,其他如雷電、虹、霓(古字蜺)、月亮、松樹、雲等自然物與自然現象,都有被認為是龍的說法。但是看來都不像,它們不是太普通,就是太靜態,太規律。

龍是龍捲風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描述的龍是一種通天的神物。中文第1部字典,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是:鱗蟲(披鱗的動物)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據此推論,龍不但出現在天空,而且變化多端,出現在春天到秋天之間。

龍字的發音是沉重的風雷聲;龍出現時會伴隨雲,雨,風,雷,電,光,火,波,濤,泛,聲,色等現象。龍的動作有飛,升,捲,登,躍,騰,潛,吸,拈,吟;出現時有各種顏色。《管子》中記載:龍「被五色而游」。就五行看,應該是指青龍(蒼龍,東),赤龍(南),白龍(西),黑龍(墨龍、玄龍、烏龍,北),黃龍(中)。

有一項重要關鍵線索來自「龍」這個字的古字。甲骨文是最早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裡的「龍」字形狀有很多種,但都一律是大頭長尾、直立形,這是甲骨文學家已經認定了的。而近代收集到的商朝古墓玉器上,有一些被解釋為龍的雕刻物,其形狀與甲骨文中的龍字也完全相像。究竟古早先民們所謂的「龍」,是在描繪他們心目中的什麼事物呢?

把所有資料、觀念放在一起整體考量,我猜測:龍的起源是龍捲風。因為龍捲風能「通天」,直立而且彎曲,就如同甲骨文、古玉器所描繪的。它們變化多端,來去無蹤,一般出現的季節是每年春分到秋分時節,完全有如《說文》所述,而且有不一樣的光影色彩,出現時伴隨暴雨、閃電、冰雹。

古人遇到恐怖的龍捲風時並不了解它,試想他們在心理上會做什麼反應呢?如果把它神化,去崇拜它,應該是很自然的事。這與人們把極光認為是燭龍的情況很相像,而且這些也都不是其他說法所認為的,如蛇、鱷、虹、松等所能比擬。

古人稱龍捲風為羊角

中國古籍裡確實有一些與龍捲風有關的記載,如《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音團)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爾雅‧釋天》:扶搖謂之猋(音標);……迴風為飄。郭注:「猋,暴風從下上。」《說文》:猋 ,狗疾行貌;作為風名時,與飆同義。《說文》段注:「飄,回(迴)風也,盤旋而起之風,莊子所謂羊角。」綜合這些記載可知,古人稱龍捲風為羊角(由於其外形);而扶搖、猋、飆,都是創作出來的名詞。

就在追尋現代用語「龍捲風」一詞的由來時,我得到一個結論,這個名詞是從日文捲風(發音 tatsu-maki-kazi)移植來的,在中文「龍」字中有 8 種古字寫法,「?」是其中之一。

龍捲風是近代人才正式注意的事物,過去出現時只被當作一種傳說與奇異現象,直到近代才開始有人投入研究。現在全世界的龍捲風大都集中在美國中部大草原區,每年約有上千個。有的龍捲風在半空中出現,在半空中消失。有的把地面塵土吸起來,或白色,或黑色,或反射太陽彩光,全都奇形怪狀,甚至好幾個一起出現,出現時經常帶有閃電、冰雹,從開始到消失,一走幾十公里。

不過它的發生必須在溫度場、濕度場、氣流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都恰好的條件下,才能達到正回饋現象而形成強速渦流。美國中部草原區位於中緯度西風帶,地勢西高東低,每年春夏季從南邊海域來的濕暖氣流,遇上從北邊大陸來的冷氣流鋒面,因而形成孕育龍捲風的條件。這些條件與中國大陸的地理情況很相似。

由長期氣候變遷來看,大約 10 萬年有一次冰河期的消長。1 萬年前的地球才剛從上一次冰河期裡甦醒過來,海水面上升 130 米。接著是幾千年的大暖期,一直持續到距今 3 千年前。依我猜測,三、四千年前,華北氣候與現在不一樣,那時候的華北就像現在的美國,龍捲風屢見不鮮。後來氣候條件改變,龍捲風逐漸減少,甚至絕跡,使得後代人開始不知道當初叫龍的東西是什麼,龍的起源也就逐漸失傳。我覺得有這種時間上的可能性,因此為龍做了一個小結論:龍走了,走到美國去了;但是會回來的!

以上是個人藉由探索「龍的起源」以彰顯科學研究和邏輯思辨的過程,最後的推論是否能被許多人接受,倒是其次。重點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建立假設、蒐集資料、進行比對、做出結論,繼而深入科學研究的進程。這是科學工作的挑戰和樂趣所在。

本文取材自國科會「2007 秋季展望系列演講第1場」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 趙丰 院長的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