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與氣候變遷

颱風與氣候變遷2005 年破紀錄地有三個強烈颱風(海棠、泰利及龍王颱風)以完全不同行徑自臺灣東岸登陸,同年大西洋產生史無前例的 25 個熱帶風暴及颶風,其中三個達第五級(最大)強度的卡崔納(Katrina)、麗塔(Rita)及威爾瑪(Wilma)超級颶風接連侵襲美國紐奧良地區、德州及佛羅里達州,重創美國經濟民生。

大家好奇要問的是颱風(颶風)瘋了嗎?它們的強度是否在增強?而這些颱風(颶風)活動的改變是否與所謂人為引起的全球增溫有關?這是目前科學界的焦點議題。

2005 年 7 月《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一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學者艾曼紐(Kerry Emanuel)教授的論文,顯示過去 30 年來全球的颶風與颱風總數量並沒有明顯改變的趨勢。有趣的是,他定義出一個新的颱風(颶風)強度指標,指出西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的颱風(颶風)強度指標在過去 30 年有明顯的增加趨勢,而這個增加趨勢恰好與西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熱帶海域的海表面平均溫度增加趨勢(過去 30 年來約增加攝氏 0.6 度)相當一致。就在該文發表兩個月後,颶風卡崔納侵襲美國,基於該研究的特殊議題性,艾曼紐教授在今年被選為時代雜誌的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百位世界人物之一。

同樣地,2005 年 9 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知名的韋伯斯特(Peter Webst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另一篇研究成果,顯示過去 30 年來全球颱風(颶風)強度也呈現與熱帶海洋表面溫度有一致的增加趨勢,特別是強度最強的第四級及第五級颱風(颶風)個數,相對於較弱前三級颱風(颶風)明顯增加。

上述兩篇重量級論文都意味著部分海域的颱風(颶風)強度在過去 30 年來都在增強中,並且有可能是全球增溫的反映。話雖如此,部分科學家對上述研究成果持相當保留的態度。基於颱風強度分析的不確定性(因為缺乏直接量測及長期一致的估計方法),加上所分析的資料時間還不夠長久(僅約 30 年),因此不同論點的研究學者認為,前面所分析颱風強度增加的趨勢,還不具足夠的說服力。更指出即使有改變趨勢,也可能只是大自然變動的過程,不見得與人為所引起的全球增溫現象有關。

上述議題仍在科學界激辯,有待日後更嚴謹的資料分析及電腦模擬研究加以解答。這項有關全球氣候變遷對於劇烈天氣(如颱風/颶風頻率與強度)影響的熱門科學議題,肯定會是未來幾年持續發燒的研究焦點。